幼儿园的环境都隐藏着哪些秘密?
学习环境反映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社区中一员的重要性,利用环境设计来影响IB PYP中的学习是我们最常运用的手段。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能够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支持,为他们塑造一个全纳的、有创意的学习空间和场所。那么金生是如何打造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环境呢?
富含邀请意味的环境预设
邀请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师基于专业判断,结合班级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关注点提前作出的。在IB探究主题启动前,教师透过情境预设,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
如何引导孩子藉由游戏感受日与夜的恒常变化?K3班级的老师们经过讨论,抛出了制作「昼夜屋」的点子并付诸实施,生动地呈现出对比强烈的白天与黑夜场景,还配上了便于孩子操作的手电筒、头灯等新奇物品。这间造型奇特的「昼夜屋」一经出现,马上吸引了孩子的注意,一场有关「昼夜循环」的探究就此展开。
IB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幼合作式中「预设下的生成」。即便是相同的年级组探究单元,因为不同班级的孩子已有经验、兴趣点各不相同,在探究过程也会逐渐出现方向性的分化。当分化出现后,每个班级探究主题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过程性的学习记录
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不断运用IB的表达语言汇总孩子们的思考、讨论、选择,融合他们的创作,逐步丰富环境,这是学习发生发展的最好凭证。
在金生,无论公共环境还是教室内外,目之所及均体现着儿童视角。这些过程性的学习痕迹具体呈现着老师对孩子的观察记录以及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实例:
深圳的秋天常常不易察觉,K2班的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引入了「晒秋」的传统习俗。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南瓜、柚子、柿子、花生、核桃、辣椒、玉米、红薯等粮食谷物,就秋天的颜色、作物、习俗活动等内容展开讨论。除了参与孩子们的话题,老师们还适时融入了学科教学的内容,鼓励他们对数数、分类、对应等数学概念进行探究。「晒秋」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认识,还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知识的传递可以更立体、更生动。
学习结果的外化呈现
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师生通过反思、归纳、总结,将自己的理解、收获在环境中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他们都有哪些独特的呈现方式呢?
实例:
全园最小的PN班级在经历有关「独特的我」这一主题探索之后,虽然囿于年龄,表现能力有限,但在老师的支持下,同样能够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示学习所得。他们发挥创意,合作制作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将收集到的袜子装上填充物,变成“小伙伴”头顶上根根竖起的“头发”,还给它穿上了色彩斑斓的“衣服”。
学习区的课程环境渗透
每个班级都会将当前正在实施的超学科主题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区角相结合。K1班级在「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主题学习中,从绘本《情绪小怪兽》出发,归纳了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通过利用雪糕棒投票的方式,对孩子们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统计;还在语言区中设置句式练习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句式练习
生活护理知识宣传
如何以贴近游戏的方式增进孩子们对生活护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PN班级里的「咕噜咕噜喝水贴士」以及「K1-TEA」提供了两个有趣的例子。彩色纸杯上面贴着孩子的头像,为了增加趣味性,老师还在一旁绘制了一幅模仿奶茶品牌的设计图「K1-TEA」,鼓励孩子们积极打卡多喝水。
好的学习环境源自师幼的课程共建,也是他们对“具有能动性的学习者”身份认同的体现。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者社区中的每一员都成为环境创设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是金生幼儿园环境的最大“秘密”,也是我们的责任感、幸福感之源泉。